河海学子,筑梦大山
为帮扶贵州黄平县波洞小学和红梅小学,回访原受助家庭,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赴贵州凯里小学支教服务实践团队赴贵州黄平县旧州镇展开了“多角度看待支教”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
本次实践立足于2013年物联网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与贵州黄平县波洞小学的“一对一帮扶”活动。今年前往波洞小学进行支教、调研、回访活动,旨在帮扶波洞小学贫困学生,调研关于支教和留守儿童的问题。
因波洞小学地处偏僻,物资匮乏,所以团队已于先前为小学募集到衣服200余件,图书121本,文具、体育用品约1200元,同时,联系到常州红十字会,并募集到资金3000元。
7月15日上午,团队成员与波洞小学校长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原受助学生近期的学习和家庭情况等各个方面。随后安排好食宿问题以及后期任务安排,将募集的物资放入器材室,并加以分类整理。
随后的日子中,团队一部分留校,为前来上课的33位学生进行教学,根据学生就读年级分成三个班级,安排了语、数、外、音乐、体育五门课程。另一部分则跋涉三个多小时的山路,奔赴凯里市,为当地困难学生购买一些物资如雨衣等和文具用品。
7月17、18、19三日。团队前往红梅小学商讨关于新建基地的问题,到达小学所在地后,与当地教育局王主任和校长,签订了协议,在红梅小学举行了挂牌仪式,贵州省黄平县红梅小学河海大学实践基地正式宣告成立。挂牌仪式结束后,团队成员对校长和王主任进行了采访调查,得到了宝贵的资料。
下午简短休整片刻后,团队和记者一起回访原受助孩子的家庭。每一次的走访,都是一段沉重的经历。那些孩子稚嫩的脸庞,脏破的衣裳,破旧的房屋无一不在冲击着我们的心灵!孩子们生活在那样简陋的环境下,却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山外的世界!花一样的年级,迎来的不应是草一般的年华!
回访中团队成员还了解到当地留守儿童问题的普遍性。究竟造成这种留守儿童和留守孤寡老人现象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解决这种问题,令人深思。
7月20日,团队将重心转移到教学上,与孩子们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沟通、了解。随着支教的深入,团队成员和孩子的相处愈发融洽,孩子们也和我们交心地聊了起来。其中一个叫杨洁的小男孩,梦想是当一名飞行员。儿时他和别人谈起想要考大学,可得到的回答却是无情的嘲讽,“你怎么可能考上大学,别做梦了!”当他和父母来到大山,生活的艰难,让他越来越看不到希望,他说道,他已经不想考大学了。得知这一情况后,团队成员相继鼓励他,终于在他眼中,成员们又看到了热诚期盼的眼光。
教学过程中,被资助的一个孩子的爷爷来到学校,热情邀请团队成员前往家中做客,婉拒无果后,最终决定尊重当地习俗,前往孩子家中做客,和孩子家人沟通,深入了解了当地学生的情况。
7月22日,团队通过校长联系到了曾经在当地小学支教了约一年的几位支教老师,与他们进行了电话采访,具体询问了关于支教问题的一些疑惑,积累了很多资料。同时,团队前往旧州各地对各类人士就本次活动的调查方向进行随机采访,得到了很多资料。
7月23、24日,活动即将结束,团队成员为前来上课的孩子们举行了一场考试,并认真批改,分发成绩单,过程中有孩子突然生病,团队成员紧急送孩子去看病,幸好最终并无大恙,团队成员才放下心来。随后,团队成员为孩子们录制了梦想宣言的微电影,举办了一场体育运动会,作为道别仪式。
7月25日,实践团召开全体成员会议。通过12日的支教和调研采访,结合相关人士的分享交流经验,团队就支教问题在不同人群中的不同形象和认识,短期支教和长期支教的区别和难点所在,以及支教和留守儿童问题之间有何关系,如何将发现的这些东西通过新媒体让外界了解到一个真实的支教和留守儿童群体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为更好地将对支教的多方面认识和新媒体结合,团队成员大胆创新,拍摄关于短期支教的宣传视频,并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发起话题讨论,一个真真正正的支教和留守儿童问题代替了“听说的”支教,让更多老师和学生了解到了支教和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用爱托起田埂上的梦想”实践项目后期得到了黄平县电视台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