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孩子化”的文化加剧了“被动依赖”风气,给进入成熟成年期造成了困难。从人们的影视喜好上就能看出这种文化的盛行。
心理学家新指南中指出,在治疗年轻人时,青春期的划分截止到25岁结束。这是否意味着25岁是成年的新分界点呢?
“认为满18岁就进入成年其实是不恰当的。”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的儿童心理学家拉弗-安特罗伯斯表示。“从我和年轻人接触的经历来看,18岁以上的年轻人仍然需要很多支持与帮助。”
“我们也越来越关注18岁以上年轻人的成长,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棒的创举。”安特罗伯斯说。在她看来,人们太急于摆脱童年,巴不得在青年时期就成就大业。
新指南旨在帮助年满18岁的年轻人跨过健康与教育这道坎。此次变更重在强调对情感成熟、荷尔蒙发展、尤其是大脑活动的理解。
“神经科学已经取得重大进步。现在看来,有些问题并不是到了某个年龄就会自动停止的;事实表明,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大脑还处于成长状态,定型时期远比人们原先认为的晚。”安特罗伯斯说。
青春期有三个阶段:12-14岁为早期,15-17岁为中期,18岁以上为后期。
神经科学表明,年轻人的认知发展会一直持续到后期阶段,而在大脑前额皮层完全发育前,他们的情感成熟、自我形象和判断都会受到影响。
安特罗伯斯还说,除了大脑发展,荷尔蒙代谢也会一直持续到二十出头的年纪。
“许多我见过的16-18岁年轻人的荷尔蒙代谢都异常活跃,如果认为他们满18岁就会自动安稳消停,那可大错特错了。”安特罗伯斯说。
她还说,有些青少年希望能多跟家人呆在一起,那是因为在成长定型阶段,他们需要更多支持;所以父母应该明白,青春期成长是因人而异的。
但是,如果下一代都迟迟不愿离开青春期,那会有什么样的弊端呢?情景喜剧中到处都能看到这种诙谐的长不大的人。
当然,也有年轻人渴望摆脱过于约束或宠溺的父母或监护人,希望尽快跨入成年,可也只能选择脱离家庭关系。
弗兰克-福瑞迪是肯特大学的社会学教授,他说:人们总是把年轻人当孩子看待,结果造成很多年轻人到了20大几岁还住在父母家里。
“通常借口总是经济原因,但其实并非如此,” 福瑞迪说,“对独立自主、自立生活的渴望大大削弱。我上大学那会儿,要是还跟父母住一起会被人耻笑,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屡见不鲜了。”
“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文化转变——青春期甚至延长到了二十大几岁,而这有可能妨碍个人成长。我认为心理学无形中强化了这种被动、无助和不成熟,并且使这种现象普遍化。”
福瑞迪还说,这种“孩子化”的文化加剧了“被动依赖”风气,给进入成熟成年期造成了困难。从人们的影视喜好上就能看出这种文化的盛行。
福瑞迪并不认为现代社会已经艰难到让年轻人无法自立生存。
“我觉得问题并不是世界变得越来越残酷,而是我们从小就把孩子呵护得太紧。小孩到了11、12岁时还不敢放开让他们独自外出;到了14、15岁时,我们更是严加防范,把他们与现实生活隔离开来。我们现在对待大学生的方式就像以前对待小学生一样。所以在我看来,这就是‘孩子化’风气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