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深入报道常州校区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在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喜迎办学24周年之际,
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培育实践创新人才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本科创新教育示范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河海大学地处南京,是一所具有95年办学历史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的高校,学校十分注重培养“宽基础、强素质、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常州校区是河海大学具有较完整办学功能的异地校区,目前在校本科生5400余人,主要分布在机械动力、电气信息、经济管理类专业。办学24年以来,常州校区在学校统一部署下,始终把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放在战略高度,积极创建本科创新教育示范点,探索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有效途径,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近5年来,常州校区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项,学生在各类创新竞赛中屡获佳绩,获部省级以上奖励215项,获奖1400多人次,多次代表学校在“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创新教育”、“创新设计”高层论坛交流。从校区走出去的毕业生得到社会各界好评,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谈到创新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校区管委会主任周建方教授说:“多年来校区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累累硕果,来自于模式创新的肥沃土壤,得益于浓郁氛围的雨露阳光,形成于茁壮成长的创新之林,归功于园丁老师的辛勤耕耘。这些因素共同构建了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实践创新人才培育的生态系统。”
探索“3+1模式”——为实践创新开辟“试验田”
早在1998年,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就开始实施“3+
“3+
近几年校区在继续推广“3+
“团队项目型”模式则借助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由教师、企业技术专家、研究生、本科生组建了近10个“校企联合科技团队”进行大项目开发,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拓宽了知识视野,增长了实践才干。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校企联合团队就是典型实例之一,校区每年有60名左右本科生全程参与大型体育赛事信息系统开发和实施,先后参与2007亚洲室内运动会和全国城运会、2009济南全运会、2010广州亚运会等7项大型赛事信息化项目,累计达400余人。
由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不懈探索,2010年河海大学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61所高校之一。
实施“162工程” ——播撒实践创新的雨露阳光
为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2006年常州校区推出《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行动计划》,实施“162工程”,即100%的学生接受创新教育,60%的学生参加创新训练,2%的学生取得优秀创新成果”。
为实现100%的学生接受创新教育,校区开通创新教育网站,为学生了解实践创新活动,感知实践创新氛围,展示创新成果提供平台;印发《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手册》,指导学生从入学起就做好专业规划,将实践创新活动融入四年学习全过程;开设《创造学》、《科研训练方法》、《创新设计》、《创业设计》等课程,夯实和丰富了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体系。
为了推动60%的学生参加创新训练,校区依托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创新实验室、校企合作基地,打造了“机器人与机械设计”、“电子设计与智能小车”、“创业计划与管理决策”、“数学建模与物理实验作品”等4大实践创新活动板块,每年举办18类学科科技竞赛,涉及机械设计、机器人、电子、软件、创业、数学、物理等多个领域;每年立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学生科技基金项目达150项。参与这些实践创新活动的学生达到3000人次以上,完成各类作品500多件。
这些举措既营造出全员参与的创新氛围,又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培育和孵化了一批优秀实践创新成果。近5年来,在校本科生平均每年参加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500多人次,获省部级以上奖项40余项,获奖学生近300 人次,实现了2%学生取得优秀成果的目标。
校区教务、科技、学工、团委以及各教学院部积极开展学科竞赛,广泛举办科技论坛,加强科技社团建设,推动学生科技立项,加强宣传表彰力度,形成了“教学管互动,课内外结合”的多渠道培养体系、实施方案及配套制度,保障实践创新活动的良性运转。
目前,“切身感受创新氛围,自觉夯实创新基础,主动参与创新活动,渴望获得创新成果”成为学子们的共同心声。计信学院科协主席、2007级自动化专业孙浩同学对此深有感慨:“我们的课程设置中有专门的创新课程,实践环节学分、课外素质拓展学分超过了总学分的30%;大学生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月、各类学科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本科生全程参与创新课题、科研项目研究。大学四年,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着浓郁的创新氛围。”
打造精品团队——形成茁壮成长的创新之林
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培养模式、良好的育人氛围都只是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外部条件,而要持续取得创新教育成果,关键还在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创新的主体。只有让优秀的学生和优秀的老师聚集在一起,打造一批优秀的科技实践创新团队,形成蓬勃茂盛的创新之林,才能结出实践创新的累累硕果。
对于如何打造精品团队,校区管委会刘丹平副主任表示,“一个实践创新团队,教师是相对固定的主导力量,成员由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组成。团队研究的课题应具有先进性、开放性和持续性的特征,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实现团队发展的阶段目标,有利于取得实践创新的优秀成果。近年来,我们针对学科特点,选拔优秀学生,配备相应指导教师,提供不同层面的创新条件,参加不同级别的学科赛事,实施不同程度的激励措施,培育出了一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享誉国内外的河海大学“e龙队”、“嵌芯队”,无疑是校区优秀创新团队中的杰出代表。成立于2003年的“e龙队”先后参加了10多次全国足球机器人比赛,在FIRA小型组3:3、5:5和11:11等项目的31次冠军争夺中获得28个冠军,先后6次代表中国出征世界足球机器人比赛并屡获佳绩,受到中央电视台、《科学时报》、《新华网》及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e龙队”的刘鹏同学2010年被保送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研,每当谈到自己所在的团队,他都一脸自豪,“能够在一个团结、和谐、进取的团队里参与创新实践,是我的幸运。或许可以这么说,团队和个人的关系就好比树干和树叶,优秀的个人成就了优秀的团队,优秀的团队让其成员更加优秀!”
“嵌芯队”则在2006年“Intel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中捧回了全国一等奖,这是江苏高校自2002年参赛以来获得的首个一等奖,《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常州日报》、中国教育网等媒体对此争相报道。其后连续4年再获全国一、二、三等奖各1项,省级一等奖2项,团队成员发表SCI、EI检索论文18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0多项、软件著作权7项。本科及硕士阶段在“嵌芯队”近4年时间的吕艳云同学,结合实践创新活动发表论文6篇,其中SCI、EI源刊论文各1篇,国际会议论文4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2009年获公派留学资助赴法国杜埃矿业大学攻读博士。回顾在校6年的收获,吕艳云说:“‘诚心做人,用心做事,恒心成事’已成为‘嵌芯队’的团队精神,成为我们受用终身的宝贵财富,让我们真正体会到‘嵌入梦想,芯动未来’的内涵”。
随着学生实践创新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项目及选拔机制的稳定化、常规化,在全国各类竞赛中屡获大奖的智能汽车“水之子”团队、“雏鹰队”团队、机械创新团队、力学创新团队、慧鱼模型团队、华岳科技创业团队等更多的创新团队正在不断壮大,展现出学生实践创新的无穷魅力。
教师倾情付出——园丁耕耘奉献无怨无悔
实践创新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新热情,也在教师中广泛形成了“指导学生科技创新也是科研”的共识。目前40多位教师常年从事实践创新科技活动的指导工作,其中有学术精深的教授博导,有年富力强的科技明星,有积学有待的青年才俊。他们热爱教学科研工作,关注学生成长成才,以良好的师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求真的科研精神,为校区实践创新良性生态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机电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廖华丽教授为“e龙队”7年多来的成长付出了全部的课余时间,她说:“一天不到实验室心里就会感到不安,看着实验室里忙碌的队员,心里才能踏实”。“嵌芯队”指导老师张学武副教授表示,“指导学生实践创新也是一种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对我来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一个人比做一个项目更重要”。智能汽车“水之子”团队指导老师张金波副教授,为了保障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参加2010年全国“飞思卡尔”汽车大赛,他推掉了找上门来的科研合作项目,换来的是“水之子”团队获得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
这些一直奋战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最前线的老师们,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换来了校区创新教育的丰硕成果。教师们无怨无悔地倾注心血,学校也在政策机制上予以激励和保障,把指导学生实践创新与教师岗位聘任、职称评审、年终考核等事项结合起来,既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也让老师们得到合理的回报,收获成功的喜悦。
常州校区在本科创新教育示范点建设上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为河海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拓宽了道路,丰富了内涵,也总结出若干经验——那就是观念转变,思路明确;政策导向,激励创新;教师倾心,育人为先;学生热心,成才为本;加大投入,优先保障。
谈到未来的发展之路,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党委书记吴继敏教授表示,“这些年来,校区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在工程技术一线尽显身手,创新教育示范点建设取得了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四方满意的效果。今后,我们将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继续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把常州校区建成河海大学特色鲜明的创新教育示范基地,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信息来源: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