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学院朱昌平教授被授予常州市“十佳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在第26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常州市教育工会传来喜讯,学院朱昌平教授被授予常州市第三届“十佳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2010年9月6日下午,常州市第三个“师德建设月”启动仪式在省常中举行,确定今年9月份为“师德建设月”,倡导广大教师“争当师德模范,树立师表形象”,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关爱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影响学生,不断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职业素养。

“师德建设月”启动仪式上,朱昌平教授作为“十佳师德标兵”代表,以“我的快乐与幸福”为题,从“师生教学相长,学生心领神会,使我感到快乐和幸福”、“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成长成材,使我感到快乐和幸福”、“传播育人经验,分享教学体会,使我感到快乐和幸福”三个方面汇报个人三十七年从教与学习的体会,朱昌平老师的先进事迹报告感人至深,受到与会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附事迹材料:

乐为师者勤耕耘,桃李不言蹊自成

——访河海大学优秀主讲教师朱昌平教授

他是IEEE 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声学学会功率超声分会委员、江苏省声学学会理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各类科研项目共10多项,发表论文80余篇,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获省级科技奖1项。2004年当选为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07年被评为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是省实验示范中心、省精品课程、省品牌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他就是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常州)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朱昌平同志。他连续多年被评为河海大学先进个人,日前还被评选为河海大学优秀主讲教师。

丰硕的成绩折射出朱昌平教授为人师者的成功与荣耀,而成功与荣耀的背后,是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辛勤耕耘,是老师不断创新的奋斗激情和甘为人梯的奉献行动。近日,校区传媒梯队记者对朱昌平教授进行了专访。

勤勉执教,课堂上激情洋溢

在河海大学的师评网站上,记者看到了很多这样的留言“朱昌平老师对学生非常负责,我真没见过这样的老师!”、“老师的课太精彩了!”、“老师课帅人更帅!”……当我向朱老师提起这些时,他和蔼地笑了,说:“在课堂上,我并不是老师,只是同学们的伙伴。”“伙伴”一词道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平等和尊重。

既是伙伴,对伙伴的深入了解就是朱昌平老师一直思索的问题。交流是一切沟通的桥梁,在老师的课堂中,便诞生了这样的一种桥梁——课堂反馈。老师认为,学习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相长的过程,老师在课堂中充当的不应该是裁判员,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激励者和调控者,只有懂得同学们心中的所想所思,才能最好地发挥一个教师应有的价值。为此,老师想到了收集课堂反馈的方法。“每次课后,我都会让同学们把本次课上不懂的问题和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写在一张事先准备好的小纸条上,然后收集上来”,小小的纸条俨然成为一条特殊的纽带,开始源源不断地将学生们的思想传输给老师。从此,勤勉执着的老师便开始了每日整理学生的反馈和邮件的生活……他坚持每日清晨三点左右到实验室,将同学们的反馈意见一份份仔细研读,上网查找有关当天课程内容的最新进展,再将问题的解答和知识的拓展整理到课堂PPT中……如果当天老师有两节课,那么他就需要四节课的时间去改进原先制作好的课件。老师很精心地把收集到的学生的书面反馈意见装订成册,他把这些册子看成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他说,“其实与学生的互动受益是双方的,同学们传达了自己的想法,而我也从学生的反馈中了解到学生动态自己的教学情况。”

“与朋友交流时,激情也是必不可少的”,朱昌平老师认真地对我说。老师不喜欢课堂“满堂灌”的模式。老师很注重营造师生平等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氛围,使学生上课能有一种参加学术会议的感觉。课下的老师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平易近人,课堂上的他则活力四射,情绪激昂,许多同学都用“激情洋溢”来形容课堂上的他。在本学期的第一次高频课时,考虑到同学们对高频的概念都比较模糊,为了培养大家兴趣、调动学习热情,老师现场把一个变压器,一些功率运放器及高频中常用的电阻、电感、电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把一个普通的五号电池的电能转换成为可以击穿空气的电能,他边讲边画,在高亢而嘹亮湖北口音和丰富肢体语言当中,一个简单的女生手提包防盗设备便制作完成了。同学们在短暂的目瞪口呆后无不捧腹大笑,老师就这样把同学们引入到高频课的学习之中。黑格尔说,没有激情,世上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老师就是时刻投入着高昂的精神和激情,将高频电子电路的课堂变得轻松而和谐。

老师就是这样勤勉执着于课堂教学工作,始终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新技术、新学科前沿向学生介绍,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创新意识。培养的历届毕业生中,有的在南京大学、中科院等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继续深造后,成为科技领头人;有的踏上工作岗位,爱岗敬业,成为业务骨干或行政干部。而他在学生评教中成绩一直名列学校前茅,课堂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潜心研究,对学生循循善诱

在教学之余,老师潜心于科研工作,不仅在通信电子线路和声学技术领域取得了丰厚的科研成果,他还后承担了国家和省级教改课题10多项,通过研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他在学生培养上提出了“点面结合的实践创新培养” 模式和实验教学“五环过程管理” 模式等方法,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途径。

2002年初,由计信学院朱昌平教授、范新南院长、齐本胜博士等一批教师和学生组建了“通信电路与声学技术研究室”,这里就是朱老师带领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阵地,他自己主动担任了学生的指导老师,还制定政策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实验室的活动中来。“实践梯队导师制”实验室的一项突出特色,以“导师—研究生—大四—大三—大二—大一”的形式形成了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传、帮、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动手能力。这个团队让有意愿的大批学生进入教师团队开展创新实践锻炼,这些经验已在学院得到全面推广。

在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实践中,老师一般会给同学们一个大致的方向,然后整个项目的剩余部分就全由同学们以梯队制的方式自己完成。采访中,实验室同学说,老师提出的项目方向,总是很有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性的。对此,老师说:“所有的科研全靠问题驱动,我都是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团队的基础来选择课题,给学生的问题一般是实际课题中的一部分。”这样比较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思维,也增加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对于刚进实验室的新同学来说,知识上的欠缺是不可避免的,老师想方设法激发同学们的兴趣点,开展团队讨论触发新思维,让学生大胆地用自己创新思维和想法去申请专利,使新同学迅速投入到实验室的工作和学习之中。在实验室的项目安排上,老师常常会根据课堂进度让同学们进行实践研究,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他常说,知识加实践才能出创新,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当我们用实践去验证一个理论时,对这个理论的理解就更加深入透彻,当对一个理论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时,创新才会随之产生。这就是为何人们把实践放在创新的前面,因为有实践才会有创新。老师就这样通过实际行动让同学们切身体验到了实践对于创新的意义。

参与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顾慧同学告诉记者,在实验室里,老师的鼓励是每一个人进步的动力。比赛的前一个暑假,所有选手都在实验室里开始准备工作,老师每周都会帮助学生探讨和解决遇到的问题,还时常打电话询问准备情况。由于比赛封闭性要求,指导老师只能在选题、材料准备上给一些意见,“四天三夜里,我们只有累了才会睡,到交作品的时候仍是有近30%还没有完成,当时心里很没有底。可是老师却告诉我们,搞研究贵在坚持,做什么事善始善终最重要。”在老师的鼓励下,最终,该团队取得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的好成绩。

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老师所在学院的学生,尤其是本科生中,涌现出了许多实践创新的精英。他们凭借着在实验室中练就的过硬本领,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学科赛事中屡获大奖,毕业时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为人师表,侧重于立德树人

采访中,老师平和地告诉记者,他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初高中毕业回乡在农村整整当了六年的农民。离开了农村后,老师就进了大学,在由学生转变为老师的整个过程里,老师始终没有忘记过农村那块温暖的土地,“我是农村的孩子,到哪儿都是”。也许基于对黄土地的深厚感情,老师一直保持着谦逊、随和、勤恳、踏实的态度和作风,并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学生要成才先成人,学会做一个坦荡磊落的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人。他的这些品质不仅让他身边的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让他获得了无数学生老师的尊重和爱戴。

和朱老师的学生交谈中记者发现,他们中每一位都和记者说了同样一句话“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非常好”。听他们的讲述,记者才恍然明白朱老师是怎样付出的。原来老师的高频课都是上午的三、四节,考虑到那个时候将近中午,同学们都会感到饥饿或口渴,他总会准备四壶烧开的水、纸杯、茶叶和饼干带到教室去。他说,人在饥渴的状态下做事的心态会大打折扣,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探讨和交流,所以才想出带茶带水。他对学生悉心的关怀与照顾,让同学们敬佩不已,对他的尊崇之情更是油然而生,潜移默化之中,老师将“为学莫重于尊师”的道理深植于学生们的心里。

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了这样一位学生,他来自2008级计信通信专业,与老师接触近两个月后,他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全部写下来,给老师发了一封邮件。第二天,老师就针对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回复了一份将近一千八百字的邮件,不仅悉心回答了问题,还不断鼓励他如何定位大学生活,如何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字字句句都流淌着一位师者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事后,这位同学告诉我说:“当时就是觉得老师人很好,也没想多少就发了那封邮件,我知道老师一定会回,只是没想到会回复那么多,心里非常感动……”正所谓“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老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成为学生们为人、治学的楷模。

作为从农村里走出的孩子,老师将黄土地的温润博大的品质带进了大学校园,并以这种品质感染着教育着越来越多的学生。他积极对经济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或者联系社会资助,先后得到老师资助的学生已有20多位。他担任班导师时,针对部分学生因多门功课不及格毕业困难的情况,曾亲自天天晚上去重修自习室督促检查学生的自修情况,一些学生被他从濒临退学的边缘拉出网吧,重返课堂,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还凭借实力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朱昌平老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虚心地学习着,随身携带着一个小笔记本,走到哪里学习到哪里。这就是老师,不断地充实自己,奉献自己,专于教学,专于研究,关怀体恤身边的每一个人,谦逊、朴实、专一、认真……桃李不言蹊自成,在评师网站上,经常有学生满怀深情地写下留言:感谢母校老师的培养,为生命中能在河海大学遇到朱昌平老师这样一批好老师而庆幸和自豪。这是对老师这位敬业乐业的老师的至诚谢意!是对朱昌平老师这位优秀共产党员的至真敬意!饱含着对河海大学许多像老师那样默默奉献的师者的浓浓感恩之情! 

校区传媒梯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