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力量,平凡又伟大——记我校水工结构研究所朱岳明教授
作者:周亚楠 发布时间:
总有一种力量能够推动执着的人不断地前行,这种力量来自对事业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而拥有这种力量的人并非是举世瞩目的大英雄、大领导,他们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是在最基础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克勤克俭、不断奋进的人,他们是选择坚守,选择不断钻研,选择不放弃的人,为了自己心中的事业,他们三十年如一日般奉献着青春、汗水甚至生命。朱岳明教授就是这样的人,从1977年考入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前身)河川系水工专业,到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我校最早获国外博士学位回校教书之一的教师,从1991年国内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到2006年癌症晚期时仍主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最初的为各种科研项目下工地、泡实验室熬夜工作,到2010年弥留之际仍回复学生同事的邮件,朱岳明教授一生用一种行动用一种精神证明了这种力量的存在。
执着的身影
朱岳明教授在国家恢复高考的1977年考入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前身)学习水工专业。与生俱来的朴素踏实的性格和作风,让他从大学时代就成为一名优秀学生,每年均被评为“三好学生”,四年本科即将毕业时,得到了教育部公派留学的资格,赴奥地利Graz技术大学留学,短短两年半时间就获得了工学博士学位,是当时跟他同期留学生中第二个拿到博士学位的,也是河海大学第一位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这种成绩的取得,是与他的勤奋密不可分的,多年之后,他在教导学生时,说道,“每个人的智商相差无几,只有勤奋、只有加倍地付出,才有可能做出成绩。”
1985年拿到学位之后,朱岳明教授还赴西德AACHEN大学岩土力学所进修,因为在当时AACHEN大学拥有全世界最前沿的水工技术,他必须让自己掌握最先进的技术。1987年4月,29岁的他怀着一腔爱国热情踏上回国的征程。跟他一起回来的还有国内买不到的专业书和复印的资料,足足有11箱。为此,他不得不乘火车从奥地利辗转回国,他还把自己的羽绒衣、几套西装及其他衣服及生活用品全部丢在了国外。托运这11箱书花了很多的钱,全部是自己承担的。在北京火车站,工作人员对这11只大箱子做例行检查,当看到所有箱子内全部是书时,感到不可思议。朱岳明教授说,“生活用品可以在国内买,但这些国外先进的资料是无法在国内买到的。” 他深知是国家培养了他,他要用自己的所学来回报祖国。于是,我们看到他的身影,出现在水工结构研究所的办公室里,出现在研究生教室讲台的方寸之地,出现在偏远地区的河流大坝上,出现在南水北调工程的施工现场……
朱岳明教授毕业归国之后还一直努力增进中奥两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并担任中奥科技合作项目的中国方带头人,外国友人评价正是他的努力促成了河海大学与格拉茨技术大学之间长期的学术交流,包括博士生和学者互访。2007年,中奥两国校际间的合作由最初的两所高校参与发展壮大到5所,分别是河海大学、清华大学、格拉茨技术大学、维也纳技术大学和因斯布鲁克大学。在此基础上,朱岳明教授于2008年在中国南京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大坝长期效应”国际会议,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第二届“大坝长期效应”国际会议于2009年在格拉茨召开,遗憾的是,朱岳明教授因身体状况欠佳没能参加。
朱岳明教授主要从事混凝土裂缝成因和防裂方法以及工程渗流特性和渗控方法这两个领域,先后获得一些明显具有自己研究特色的、有重大工程应用价值的突破性进展。经常合作的工程单位评价他的创造性思维很强,对工程中和学术上遇到的问题钻研得很深入,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敢于突破常人的思维方式,敢于挑战权威,提出的一些大胆的创意在工程上实施后非常有效,能够创造显著的效益。我们可以用一堆不生动但准确的数据了解朱岳明教授所从事的事业。回国后的23年独立发表或与人合作发表论文共217篇;同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及部省级基金项目100多项,获省部级奖14项。2009年12月,重病之中的朱岳明教授最后一次在课题组工作总结报告中写道:“淮安立交地涵枢纽工程混凝土温控防裂技术研究的成果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部分领先,至今该工程建成运行多年来仍然未出现一条裂缝;姜唐湖泵送混凝土退水闸是在2004年底和2005年初的严冬季节施工的,施工期现场实测最低气温达到零下
2007年,他主持研究的项目:南水北调中线漕河渡槽工程槽身混凝土温控防裂设计方法计算分析,取得重大研究进展。因为年初时,南水北调中线漕河渡槽工程发现了很多的裂缝,水利部的总工潘家铮院士电话要他去现场解决此问题,而此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正在医院化疗的他,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第二天就立即一路火车转汽车地赶赴到白雪皑皑冰冻三尺的北方工地施工现场,在现场与众多专家一起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最后工程采用了他的方法进行施工,没有产生裂缝。当年7月7日中央台新闻联播还报道了这一研究成果成功应用的实例。
1997年正在美国做高级访问学者的他,突然接到国内电话,他承担的一个攻关项目若他不能马上赶回国就无法完成,他立即订机票回国,他的汽车也没有来得及卖掉,房租也没有来得及退,就匆匆地回国了,回国后日夜奋战在实验室,每天到深夜2点后才回家。他就是这样一个做任何事都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
到底是哪一种力量让朱岳明教授在深夜时不断提醒自己继续工作?那是对事业的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病榻上的姿态
医院病榻上患绝症的病人应该是怎样的姿态?在普通人的印象中,他们应该会安详地躺在病床上养病,抛开一切尘世的杂事,每天都有亲人们围在身边照顾,节奏缓慢、简单又温馨地度过生命中的又一天。但这种情景,没有在朱岳明教授身上出现,而恰恰相反,他还如正常人一样,申请项目、下工地、上课、指导研究生……反而,工作比以前更加地紧凑,他曾经对妻子说过,“我这门技术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但我的时间不多了,如果可以的话,就让它应用得更广。”
2006年3月,朱岳明教授被查出患有鼻咽癌时,已经是晚期。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他以坦然、平静的心态去面对。就在医生觉得按照各种检查的结果他应该是一个躺在床上的重病人时,他仍旧以乐观、豁达的心态下工地做研究,连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都不得不敬佩这位病人;当医生从各项检查指标中认为他只能活六个月时,朱教授凭着自己的坚强和对事业的热爱,把生命又延续了三年,创造了奇迹。在四年间,他成功地申请到了06、07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2006年3月癌症确诊到
2009年12月,就在去世前三个月,他还去四川的西昌官地、锦屏大坝施工现场,指导如何解决大坝裂缝问题,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下工地了。而旁人却根本看不出他是个病入膏肓的人。当时,他的右侧耳朵下为了确诊和化疗划开的伤口还流着脓,同去的学生不得不每天三次帮着老师换药,还经常提醒老师要多注意休息,但是朱教授还是带着病痛,带着伤口,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学生陈守开回忆老师一天的行程:早上八点钟,在设计院做报告四五个小时,晚上讨论工作,有时到凌晨三点钟。如果老师实在是身体不适,讲课就变成讨论问题,这样老师可以少说几句话,稍微休息一下,对于每一个细节问题他都严格把关。
朱岳明教授病榻上的姿态是怎样的?是坚强和理智,是对生命的泰然处之,是不遗余力地发散出生命的最后一点光芒。若把生命比做河流,那死亡意味着河流默默流向大海的一瞬间。河流不会有遗憾,因为它经历过最初涓涓的细流,经历过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的惊涛拍岸,曾经欢快地穿过岩石,跨越瀑布,经历过河道变宽,缓缓流动。
到底是哪种力量能支撑做出这种举动,让他在生命最后还在想着工作、还在想着他的学生?那是做人、做事的一种责任感,他的行动让所有认识他的人均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种深深的敬意。
“你们要快点成长起来”
没有老师不爱学生的,但朱岳明把对学生的爱化为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和对学生的关心。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叮嘱妻子,把他家里的自行车给学生们用。
一篇他修改过的学生论文,细致到每个标点符号。很多论文经他修改后,边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解。有时,时间来不及,他还在出差的飞机上修改学生的论文。他要检查2009年毕业的硕士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朱老师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个病人,他一个一个地听取、检查、提问论文中的问题,从中午一直到半夜3点,事后他竟然不知道自己还没有吃晚饭,所以用废寝忘食、一丝不苟来形容他的敬业精神是最合适不过了。
他教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不要盲目权威。理工科本来就是用事实和数据来说话的,唯有严格的要求才能不断地进步;他教学生要踏实刻苦。每次指导学生时,每个细节都反复讨论;他教学生要学无止境。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研究项目也有很多突破和成果,但是他说,“追求是不能停滞的,科研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所以要求学生要不断地学习。”他给学生力量、信心和勇气。曾经在患病时,不止一次地对学生说:“希望你们快点成长起来,但是你们才开始做科研,成为专家还很遥远,但是要尽快进步,能够独挡一面,独立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他朴实、宽厚、豁达的性格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他还用自己与癌症抗争的行动教会学生什么是乐观,勇于面对。当看到所有人为他的病泪流满面时,朱岳明教授让大家不要悲伤,要平静、坦然、客观地对待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他告诉大家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坚强而快乐地生活下去。
五年当中,当学生跟他在一起时,从来没有感觉到是跟一名癌症晚期的病人在一起工作。老师程井也说,“每次在谈论病情时,感觉在谈论和他不相关的事物。”他说,“给朱老师发的邮件,不管多迟,即使到深夜一两点时候,也会回复的。”最后一次院里领导来看望他,他交待嘱托的是自己所带的研究生以后的学习和毕业情况,对学生的不放心。
这二十年来他主讲过《水工建筑物》等7门课程;指导研究生近百名,其中博士30名,硕士近70名。许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均得到用人单位和同行的赞赏。因为学生不仅带去的是技术,另一方面毕业的学生也带去了朱老师课题组的专业上的许多新理念、新思想和敬业精神。就在朱岳明教授的追悼会后,他的全体学生自发地围在老师周围用再一次的三鞠躬来表达对敬爱的老师的最后的告别。而这其中,许多学生都是连夜从全国各地赶来的。
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让学生对朱老师如此的尊敬和佩服?那是一种为人师表的敬业精神,这就是一个平凡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朴实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让我握住你的手”
时至今日远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女儿还不知道父亲去世的消息。朱岳明教授在病危时一再叮嘱所有的亲人要向女儿保密,不能把自己的病情告知她,他说,“女儿无论多么坚强她在父亲的眼里还是一个孩子。一定要让女儿回到亲人的怀抱再告诉她,让她在亲人的怀里再放声大哭。”因为化疗放疗,他的耳朵已经基本上听不见任何声音,女儿只能把思念写成文字,让父亲看到女儿对他的爱。
妻子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承担了家里的全部家务。朱岳明教授曾多次对妻子说过他的歉疚。因为把所有的时间都忙在工作上,他不知道菜场和超市在哪里,妻子理解他的追求,默默无闻地给予他最大的支持。
到底是怎样的力量,能让他在全身心扑到工作忽略家庭时,仍能得到妻女的深深理解?那是他人性深处的善良、正直和豁达。
仅有52岁,属于英年早逝的朱岳明教授像路灯一样,默默地站立在那里,平静地点亮一方土地,可能经过的人并不会强烈地意识到这种微薄的光,但是,总会有人看到,总会有人欣赏,总会有人感谢,谢谢朱教授的坚守!谢谢朱教授那如灯塔般的光芒!让我们找到了让普通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这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是一种催人泪下的感动,这种力量平凡而又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