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全方位构建与实施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四大体系


教学成果总结

主要完成单位     河海大学

主要完成人        范新南 江冰 朱昌平 沈金荣 刘丹平陈学忠

 

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精神,河海大学在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中,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课外科技活动和导师制等方面的改革,形成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四大体系,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一、成果主要内容

1、推进多层次产学研结合,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思路源于1998年省级教改课题。“3+1”模式即在不降低理论教学学分和要求前提下适度将课程提前,前3年在校内学完理论课程,第4年到校外产学研基地进行科研实践,完成为期一年的毕业设计。从02年起,“3+1”模式在计信学院得到推广,目前每年有5个班近160人,合作企业有上海、南京等地著名的IT企业和科研院所。已毕业的0607届近300名学生中有32%被这些企业录用。

2)基于企业需求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强而企业又难以招到适用人才的现状,与微创、OKI等知名IT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将企业急需知识纳入培养计划,实施“订单式”培养。每年有40多名学生进入该模式并直接被企业录用。

3)基于科研项目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

与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常州软件园等单位建立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发,推进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06年以来,学生先后承担了澳门亚洲室内运动会等十多个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与金石开等公司共同完成了美国、日本等国的软件外包项目的开发。近年来参与该模式的学生达到200多人。

2、依托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1)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

本着“以人为本谋事,环环相扣管理,时分复用布局,三层实验求实”的改革思路,依托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将实践教学划分为基础性、提高性与研究创新性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均从点、面两方面入手,做到传统与现代教学内容相结合,统一与多样教学手段相结合,不断探索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从根本上改变了实践教学的从属地位。

2)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基础性实践教学,针对电路、数电等12门基础课程,采取包含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审签与器材检查、撰写实验报告、实验考核等环节的“五环过程管理”;同时开设“扬优补差”的强化实验。

提高性实践教学,采取包含课题布置与要求、方案论证与设计、原理电路仿真与改进、实际电路安装与调试、学生作品验收与研讨、课设报告写作与评阅等环节的“六环过程管理”;开设《专业综合实践》选修课,供学生选修,每学年有近300名学生参加选修。

研究创新性实践教学,采取包含毕设布置、课题论证、开题报告、每周交流、中期检查、限期整改、实物验收、论文答辩、成绩评定、毕设评优等环节的“十环过程管理”;鼓励学生直接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近3年有多篇论文获得“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

3、建立实践创新基地,形成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1建立实践创新基地

学校投入资金150多万元,创建了800多平米的学生电子信息技术实践创新基地,并配备相关仪器设备300多套,由学生自主管理。开放式和自主式的基地,为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每年通过立项申请进入基地的项目达40多项、200多人次。同时,建立学生课外科技成果陈列室,营造了浓郁的实践创新氛围。

2)设立学生科研基金

对立项项目进行全额资助,每年资助经费约30万元。受资助的项目中,07年有3个项目被列入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有9个项目被列入学校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3)搭建创新竞赛平台

建立完整的竞赛组织及管理办法,定期举办电脑节、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参与人数逐年增加,06年参与学生数达2000多人次。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在内的各类科技竞赛。02年以来,获国家级奖励6项、省级奖项20余项,其中在06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嵌入式专题竞赛中获得江苏高校唯一的全国一等奖。

4)配备指导教师队伍

配备了一支指导经验丰富、乐于奉献的指导教师队伍,常年有30多位教师在从事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工作。

5制订课外能力学分制度和相关奖励政策

1996年起陆续制订了《课外能力学分制度》、《科技标兵评选办法》等制度和相关奖励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4、着眼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行学生梯队导师制

在江苏省教研课题“创新实践梯队导师制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上,实行“导师—研究生—大四—大三—大二—大一”的梯队导师制,进而形成传、帮、带的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团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动手能力。朱昌平老师带领的学生团队,04年以来59名毕业生中约有50%继续深造,50%到华为、中兴等企业就业;张学武老师带领的学生团队,06年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嵌入式专题竞赛全国一等奖,并多次在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中获奖。

二、主要创新点

根据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建立了课内外结合、校内外贯通、四年一贯制、全员参与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四大体系。

1、推进多层次产学研结合,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校企合作的“3+1、基于企业需求的“订单式”和基于科研项目的产学研等人才培养模式。

2、依托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基础性实践教学的“五环管理”的管理办法,提高性实践教学的“六环管理”的管理办法,研究创新性实践教学的“十环管理”的管理办法。

3、建立实践创新基地,形成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立了从实践基地、指导教师队伍、经费投入机制、激励政策到组织实施及管理的运作机制和学生实践创新平台。

4、着眼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行学生梯队导师制。实行“导师—研究生—大四—大三—大二—大一”的梯队制,进而形成传、帮、带的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团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动手能力。

三、应用情况

1、各年级每年有近400名学生按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与国内20多家知名IT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培养的毕业生具有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等特点,得到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好评和关注,大部分同学毕业后都被国内外知名企业录用或保送、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2、“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得到全面落实,各项管理井然有序,既解决了广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又为有更高学习要求的学生创造了条件。每年参与《专业综合实践》选修课的学生达300名,每年获得省优秀毕业设计。

3、实践创新基地成效显著,学生受益面广,进入基地的科技制作项目和参与各类竞赛的学生日益增加,06年已达322项、2000多人次。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参赛情况为例,03年有7支参赛队,05年有15支参赛队,而07年有25支参赛队。已获得30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奖励,学生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数逐年上升。在强化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富有成效,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得到明显增强,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欢迎,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4、多项研究成果已在《实验研究与探索》、《实验技术与管理》等重要刊物发表,有些成果被刊物评价为“构成完整的理念,很有启发性”,论文被多次引用。学校教务部门还专门发文要求推广相关经验。

5、创新基地和相关成果得到省教育厅等单位领导及北大、南大、英国兰彼德大学等20多所高校来访专家的充分肯定和赞许,创新基地接待了江苏工业学院、南昌工程学院等10多所院校师生的参观交流,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具有推广价值。